说不清脑海里对公诉人最初的印象是什么样子了,甚至可能最初的时候还分不清公诉人和辩护人的差别。但就是那样一个模糊的“正义凛然、舌战群儒”的形象吸引着我,让我一步步靠近ta,学习法学、考入检察院、转入公诉科,成为公诉人。
90年代,是港剧风靡大陆的年代。港剧伴我成长。说来奇怪,尽管我对法庭的最初印象来自于港剧,但我却实在说不上来什么深入人心的公诉人角色。相反,一些医生、警察、ICAC调查员、谈判专家,甚至是律师的角色,却是张口就来。或许正是那样一份“朦胧美”,让我心生向往。
于是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法学。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职业的时候,我选择了检察院。
在大学时,我还因老师推荐看了一部美剧——《金牌律师》,被里面律师Tom深深吸引,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每次从辩护人席位上站起走上庭中的时候,都会将原本松开的西服扣子扣上。但我从未想过做律师。因为我不想“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我想做的是“惩恶扬善、维护正义”。在中国,公诉人审查的是有罪和无罪、罪重和罪轻的全部证据。所以,这个职业足以满足我的理想。
刚入职,我被分到了反贪部门,职能上与香港的廉政公署相近,但或许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者说戏剧与现实的区别,两者总是不一样的。在反贪部门工作了近五年,担任了三年的部门内勤之后,我来到了公诉科,回到起点,贴近初心。
在这个部门,有很多前辈像标杆一样,令我仰望。比如一脸严肃、不苟言笑、各种优秀、各种先进的公诉负责人;比如同样是省优秀公诉人、与我五百年前或许是一家的嫡系师姐;比如为大家拨云见日、指点迷津、总能四两拨千斤的传说中的姚秘;比如与我一同进院、却有着丰富办案经验、已然是民行负责人的“大拿”;再比如,那个全国的、全省的、丹东的唯一一位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这么多优秀的人物,像灯塔,为我指引着前行之路。
来到这个部门后,就开始实行办案组的办案模式了。我很幸运,因为在这个组里,我的员额检察官是一位真劳模、俏军嫂。她也有着丰富的公诉办案经验,带我这个零基础的公诉人从起点稳步出发、循序渐进,直至今日。
从最开始办理的危险驾驶案、交通肇事案,到后来的盗窃案、涉毒类案件、诈骗案,再到如今的案件罪名五花八门。我发现,办理公诉案件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能把各种、所有的公诉案件办好。而且案件的难易与案值大小并无什么直接关系,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而对于公诉人来说,将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并没有完成任务,因为后面还有一个重头戏,绝不比审查案件轻松。
从最初出庭时念起诉书都心跳加速,到现在不管律师说什么总得想办法还击回去。我时刻谨记领导的教育,站在公诉席上就要底气十足、要有信心。在法庭上,限制公诉人的框架远比限制辩护人的框架严苛。坐在对面辩护人席位上的,不管是巧舌如簧型的、吹毛求疵型的,还是混淆视听型的、捏造胡诌型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找出对手的漏洞,一一击破。
平和理性,是对公诉人的准确定位。要真正做到这四个字,必定已然修炼成一名成熟睿智、从容淡定、自信无畏、宠辱不惊的公诉人。于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别人的故事再精彩绝伦,我不熟悉,在那里,我只是路人甲;我的故事再平淡无奇,我经历的,在这里,我都是女主角。所以,我选择写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