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同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丹东市人民检察院
第一检察部
张新笛
书是跃于指尖泛黄的纸张,令古今文人骚客手不释卷的淡淡油墨香;书是电子屏幕上明亮的字句,在每个深夜黄昏闪烁知识的微光。书的载体总是变化,但书的灵魂始终如一,它承载着人类历史的文明成就,书写着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它永远朴实诚恳,绝不辜负每一位读者,你将书籍看作什么,书籍便会给予你相应的回报。从小到大,我都感激书籍的陪伴,在书籍中的跋涉与顿悟,让我逐渐成为更好的自己。
书籍是我的理想国。有记忆以来,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是父母为我购买的《中国通史》,淡黄色的封面,好几百的页码,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历史故事,也并非名家所著,却带给我对于书籍最早的印象。年幼的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另一个时空的辉煌、落魄与复兴皆在我眼前重演,千古风流人物的嬉笑怒骂穿越了时光洪流来到我的小书桌旁,年幼的我被深深震撼了。再次回首,那晚的月亮都像李白所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般,有了别样的浪漫风光。从此,我学会用书籍构建自己的理想国,在书中,我可以与山海经的异兽玩耍,将江南的烟雨珍藏,尝一口杜康的美酒,仰望延安窑洞的星空……在书中,我经历了千百种人生,读书,使我的生命更有乐趣。
书籍是我的避风港。三毛说:“一本好书,静静抱坐读到日月无光,人就在书里起伏,掩而不听那尘世喧嚣,这世间最宁静的快乐”许多重压下的不眠夜晚,是书籍让我的内心重新归于平静,借着床头的一盏微灯,摒弃一切干扰,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读《瓦尔登湖》,我读《被讨厌的勇气》,我读蒙田,读海子,读阿赫玛托娃……在书籍里,我记起自己对生活热烈的爱意,美妙的情感,追寻的远方。被泪水打湿的生活被书籍温柔的烘干了,于是安然睡去,第二天背起行囊继续前行,坦然面对生老病死、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做那个可以被打倒,但永不言败的人。在书中,我于平凡处开出花朵,读书,使我的生命更有力量。
书籍是我的指南针。知识要经过两次的创造,否则便没有意义,头脑里的,是第一次创造,而实践生活的,是第二次创造。书籍赋予人的,不仅是看云卷云舒的从容气质,也是真正安身立命的底气。入职检察系统后,面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我常常感觉本领恐慌,但有时候百思不得其解的法律问题,业务精通的前辈拿出一本书,翻到某一页,复杂的问题顿时豁然开朗。于是我重新拾起工具性质的法学书籍,放在办公桌旁随时查阅。虽然都是大部头的枯燥理论,读之稍晦涩,但因为有了书籍的陪伴,就像有了智囊团,工作中每每遇到问题,书籍都能带给我答案或解决的思路,指导我的工作实践。在书中,我前进的脚步更坚定,读书,使我的生命更有方向。
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从前,我总想读很多书籍,填鸭式的阅读名家经典,仅充作炫耀的谈资,但功利性的阅读却让我失去了纯粹的快乐。第一次了解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也”的真正含义后,我便不再拥有读书焦虑,原来我只能在人类的智慧结晶前短暂驻足,能了解天地的浩瀚便是幸运,能被书中的一句话感动也是收获。自此不纠结,少俗虑,与书同行,感受文字无声却震耳欲聋,品书中百态,见天地,见众生,最终见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