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检察院
  • 无障碍服务

    【丹检文苑】胡卫卫:一座公园 一道山门 一尊雕塑

    时间:2024-04-07  作者:  新闻来源:

    清明祭塔忆英雄,遗志长存耀碧空。

    鲜血洒来华夏盛,头颅换得国旗红。

    捐躯为党强心魄,取义成仁傲骨风。

    一世功名扬赤县,缅怀先烈永尊崇。



    清明时节,锦江山公园,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前,祭扫英烈者络绎不绝。这园、这塔,背后的故事亦耐人追寻。谨以此文纪念无数革命先烈及为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落成而付出辛勤汗水的人民。


    作者简介

    胡卫卫,丹东市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一座公园一段历史

    车轮飞转,思绪万千。锦江山公园,是一段屈辱史的见证。

    清末,此山是无名荒山。1905年,日俄战争九连城之役结束的第二年,此山一带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租界地”,从此不准中国人入山樵采放牧。日本僧人细野南岳来到鸭绿江畔,将山改称镇江山,并在山上营建临济寺,用于祭奠日俄战争中丧生的军人亡灵,后来又修建了日本神社、八幡宫等。1912年,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安东事务所在山上修建公园,为在这里的日本侨民提供娱乐场所,陆续引进日本樱花、松、枞、枫、桃等树木,先后修建了池塘、亭榭、花房、路灯、石径、动物笼等。至1916年公园初具规模,日本樱花盛开,满山葱郁。1918年,曾被东北地区公选为八景之首。公园建成后,成为日本侵略者享乐的地方,每年4月15日—5月15日是樱花盛会,租界地日本人会集于山上参拜神社、饮酒作乐,通宵狂欢。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行径,早已引起国人的愤怒。诗人李洵《烛游镇江山》诗可见一斑。其诗曰:“镇北多青山,一山临江矗。敷地九万坪,森森杂林木。樵斧不敢来,牛羊不敢牧。觅径拨白云,盘曲入深谷。不禁华人游,楼台谁之屋。日妇负日子,嬉戏异言服。风俗为所移,土地处他族。虽或登其颠,弗识真面目。小憩翠微裹,幽鸟时相逐。流连往而复,踽踽我行独。遍地蛮草花,触鼻亦芬馥。放眼望四空,大江绕鸭绿。风景犹不殊,韩民今谁属?天意何茫茫?强食弱者肉。莫谓此区区,而忘国日蹙。”

    日本投降后,公园被政府接管,拆除了日本神社等带有侵略痕迹的建筑物。解放后,又先后新建了回归阁,扩建改建了九曲桥、水榭、锦江亭,增设熊山、猴山、鸟舍、电动娱乐车、儿童乐园等设施数十处。如今,公园一年四季活动不断,每天游人络绎不绝,已成为人们游览、休闲、避暑、锻炼身体、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

    每思至此,我们怎能忘记那些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烈。正是有了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一个山门一个象征

    公园前下车,仰望山门。述说过往,冥思历史。

    最早的山门,是1910年日本侵略者在山上建起的安东神社的大门。1924年,日本人在山门处立起一道木质结构的山门,说明这是日本公园,将其称为“大鸟居”,中国人习惯称为“开”字门。木质山门的修建标志着这座山由单一神社用地成为一座综合性的公园,专为日本人而修,门口有4名警察执勤,中国人不能随意进入。1935年,出于高度、厚度、耐久性等方面的考虑,他们又将木质“大鸟居”改为混凝土结构。

    1959年,时任安东市建设局设计师孙庆斌在“大鸟居”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大牌坊,融合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大门两侧各增加一根立柱,立柱顶端盖有明楼,绘以各色古典图案,黄绿相间的彩色琉璃瓦沿檐脊而下。沿脊线还依次排列了33尊石狮子,形象逼真,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卷棚下彩绘52幅山水画,笔墨精妙、着色淡雅。背面临摹毛主席写的“江山如此多娇”6个大字。可谓,朱红圆柱,壁画装点,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清王朝规定,明黄的琉璃瓦只有紫禁城或皇家园林才可以使用。而此番重新设计的大牌坊,明楼的瓦绿中辅有明黄,打破了旧的禁制。当时参建的工匠们说,这是有意为之,寓意人民可以当家作主。1965年,改为锦江山公园。

    如今,这座长34米、高17米、总建筑面积396.7平方米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牌坊式大门已成为丹东市的一个特色景点。每逢佳节,牌坊上560个华灯齐放,五彩缤纷、光彩夺目。

    跨过这道意义非凡门,不由得让人再一次深切缅怀那些为民族复兴而牺牲的仁人志士,正是你们的视死如归,才有了今天的人民当家作主。


    一尊塑像一篇史诗

    进门沿主路向左上直行约二百米,左转岔路踏石徐徐而上,约二百米右转即到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

    塔前是一条长50米,宽4米的石砌甬道,挺拔的绿植整齐列于两侧,宛如守卫纪念塔的士兵。塔正面由右至左用繁体字竖题着塔名“为解放辽东人民而牺牲的烈士纪念塔”和“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奠基”一行小字。

    时间回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和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当年9月中旬,八路军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率部队渡海挺进辽东。10月,成立东满人民自卫军。11月3日,安东省政府成立,辽东解放。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辽东。东北民主联军取得新开岭战役胜利后,实行战略撤退。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辽东分局(也称南满分局)。在分局领导下,辽东军民开展武装斗争,取得了四保临江战役和战略反攻的胜利。1947年6月,辽东人民再获解放。辽东根据地进一步巩固扩大。为纪念在解放辽东过程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中共辽东省委、辽东省政府、辽东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决定修建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1949年10月1日奠基,1950年4月竣工落成。

    纪念塔为花岗岩砌筑而成,塔身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纪念塔由台基、塔座、塔身、铜像四部分组成,通高10.73米,方向南偏东10度。台基呈圆型,直径16.5米,高0.83米,四周垒砌四级环形石阶梯;塔座圆形,直径12.4米,高1.02米,背面设有用花岗岩砌成的台阶;塔身为方柱形,高6.8米,正面上部嵌有一颗钢铸五角星,五角星下有一个半环形板状装饰;铜像是青铜铸造,高2.08米,重约2吨,矗立于塔顶,造型是一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形象,他头戴棉军帽,帽上五角星,身着棉大衣,胸前佩戴两枚勋章,右手持枪,左手振臂,衣襟随风卷起,仿佛在高呼:为民族解放、为建立新中国,冲啊!其勇往直前的神态,栩栩如生。

    纪念塔前已有不少市民送来的花圈、花篮以及零散的白色、黄色菊花,可见今天过上幸福生活的百姓并没有忘记这些为了和平而战的先烈。

    一次瞻仰一次缅怀

    近观纪念塔,更显肃穆庄严,历经70多年的风雨,塔上镶嵌的用红铜雕成的立体塔文虽略有锈色,但仍清晰可辨。

    塔东侧题词是“为解放辽东人民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我们有信心来完成你们所未竟的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辽东省委员会 辽东省人民政府 辽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敬志 公元一九四九年十月立”82字,这是当时的辽东省委书记张闻天撰文。塔西侧题词“为解放辽东人民而牺牲的烈士千古。全市人民将永念你们的伟绩,以英勇而勤劳的工作建设新安东。中国共产党安东市委员会 安东市人民政府”,由当时的安东市长陈北辰撰文。塔两侧文字均为原辽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佟冬的手迹。

    青山无言,绿树无语,观看纪念塔,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让人穿越回到了那段峥嵘的岁月。回到了当初祭奠英烈的场景。旧日报纸上的祭文为证。


    一次解读一次追忆

    驻足塔前,不禁让人追问,这塔的设计者是谁,又有怎样的故事?

    据了解,纪念塔所在地解放前是日本人修建的忠魂碑,他们将日俄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骨灰葬于此地,1948年被拆除。那年夏季,正是国共东北战场决战前夕,中共安东省政府主席刘澜波到哈尔滨,向东北局组织部长古大存要求调一个搞雕塑的同志来安东制作辽东解放烈士纪念碑塑像。古部长问刚从哈尔滨大学毕业的古达是否愿意去。古达搞过雕塑,就欣然接受了。

    当时长春、沈阳、本溪等地尚为国民党军队占领,他只好绕道吉林、通化,经拉古哨坐船来到安东。当时的安东市委书记吕其恩热情接待了他们。先在市委机关腾出一室作为制作泥塑初稿的场所,并找来几个青年战士做模特。泥塑定稿后,吕其恩把一个兵工厂的翻砂车间交给他使用,并找来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做帮手。

    在铜像制作的8个月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正激烈进行,吕其恩还是抽出时间来关心雕塑进展情况,且对此兴趣浓厚,非常热心,这使古达异常感奋。那3位得力帮手张凤举、杨立三、年文芳师傅,知道是为解放辽东的烈士铸像,热情极高,日以继夜,不辞劳苦。就是依靠这几位热心肯干的师傅齐心协力共同商量,才使放大稿的制作和翻砂铸造得以及时完成。民间雕塑艺人张凤举师傅在制作放大稿的过程中,想了很多办法。杨立三师傅在翻砂作业收尾时,因连夜劳累已身感不适,但坚持现场关照浇铸,直到铜水浇铸完毕,大功告成,他也随即病倒。正是工人们的忘我精神,才使这一工程按时完成。

    1949年7月7日,安东市召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群众大会,这座青铜雕像运至站前会场展览。出席大会的省委书记张闻天、市委书记吕其恩、市长陈北辰等领导,对这座铜像甚表赞赏。

    纪念塔塔身的设计者是当时市政府事业处的第一任建设科长丛肇陟,由于那时学建筑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非常少,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细心摸索研究,终于设计出了塔身。

    (后排左二为毛岸英)

    纪念塔落成后,很快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很多人到丹东来都要在前面合影留念。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同志抗美援朝前,留在国内的最后一张照片就是在塔前照的。

    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辽东省虽已合并为辽宁省,安东市也已改名为丹东市,但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已化作浩然正气,长留世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为国家的富强、民主的复兴而不懈奋斗。

    青山埋忠骨,硝烟化英魂。一百年来,人民大众在苦难与耻辱中煎熬,同时也在抗争与新生中奋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为国家、为民族雪奇耻、图富强而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以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页页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也为后辈留下了这一处处不朽的革命历史遗迹。这些重要的红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该倍加珍惜、悉心保护,并继承先烈遗志,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注:本文为胡卫卫整理,部分资料来源于《丹东市志》《安东旧影》《丹东革命遗址实录》《鸭绿江晚报》以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