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治网》刊登“现场听证+协同治理 辽宁凤城检察“沉浸式”监督破解河道行洪难题”一文,内容如下:
现场听证+协同治理
“沉浸式”监督破解河道行洪难题
鄂秋宇
2025年汛期前的暖河河道,整洁畅通,行洪无碍——这与数月前的险象环生形成鲜明对比。辽宁省丹东凤城市人民检察院以一场创新“现场听证+协同治理”的沉浸式公益诉讼监督,破解了困扰沿岸千余群众的行洪难题,更催化了治理理念的深层变革。
破题:直面三重隐患,检察监督及时介入
2025年2月,凤城市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某乡镇河道——暖河河道存在系统性行洪安全风险:大量禽畜粪污污染水体、8余亩高秆作物堵塞河道、违规堆放矿石侵占行洪空间。随着汛期临近,这些问题严重威胁沿岸1200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该院立即依法立案,剑指隐患!
聚力:现场听证勘查,凝聚共识压实责任
如何彻底清除顽疾?凤城检察院不走寻常路,将听证会直接开到了问题最突出的河滩边!一场融合了“现场听证、实地勘查、公开释法”的“沉浸式”监督行动拉开帷幕。政协委员、水利专家、相关行政机关负责人、村民代表等30余人,踩着脏污,直面堆积如山的粪污、堵塞河道的矿石、肆意生长的庄稼。视觉冲击带来的震撼远胜千言万语。村民代表现场感叹:“天天路过没觉得危险,今天一看确实触目惊心!”行政机关代表当场表态“照单全收、立即整改”。
听证会上,检察官现场指出问题,精准剖析相关行政机关在河道巡查、污染管控中存在的履职漏洞。水利专家现场测算警示:“如不及时清理,洪水来临时将严重威胁附近居民安全。”政协委员从乡村振兴角度提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并重”的建议。各方最终凝聚起“安全优先、系统治理”的共识,现场成为推动协同治理的坚实平台。
赋能:村民沉浸参与,释法说理激发共治
听证会特别设置村民旁听席。检察官同步开设“河畔法治课堂”,用“大白话”讲清“河道为何禁种庄稼”“堆放矿石违法在何处”。相关行政机关现场公布举报电话,号召村民成为“河道卫士”。一位老党员当场响应:“回去就给邻居们讲,以后谁再占河道,我们第一个举报!”现场释法让法律条文融入生活,村民参与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守护。
凤城市人民检察院将法律监督、群众监督、专业监督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河道隐患的“物理清除”,更促成了治理理念的“化学反应”:从“行政机关单打独斗”到“全社会协同共治”,从“被动整改”到“主动守护”,最终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教育一方”的综合效果,为破解类似公共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检察方案。
(作者单位:辽宁省凤城市人民检察院)
来源:法治网